【宁为玉碎什么意思】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是一句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和尊严而牺牲生命,也不愿苟且偷生、丧失人格。这句话表达了对精神价值和人格操守的高度尊重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 |
拼音 | nìng wéi yù suì, bù wéi wǎ quán |
出处 | 《北齐书·元景安传》:“大丈夫宁可玉碎,不能瓦全。” |
含义 | 愿意为保持高洁的品格或尊严而牺牲生命,不愿为了保命而丧失人格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有骨气、有原则的人,尤其在面对压迫或困境时的选择。 |
近义词 | 坚贞不屈、宁死不屈、视死如归 |
反义词 | 投降妥协、委曲求全、苟且偷生 |
二、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
该成语最早出自南北朝时期,当时社会动荡,许多士人面临生死抉择。元景安是北齐的一位官员,在面对权臣高欢的威逼时,选择了坚守气节,拒绝投降,最终被杀。他的行为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。
如今,“宁为玉碎”常用于:
- 表扬那些在关键时刻坚持正义、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;
- 描述个人或群体在面对压力时选择尊严而非妥协;
- 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人物性格的象征,增强角色的感染力。
三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宁为玉碎”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精神追求。它提醒人们:
- 保持自我原则,不轻易向世俗妥协;
- 在面对不公或错误时,敢于发声、坚持立场;
- 尊重生命的同时,也要珍惜精神上的自由与尊严。
当然,这种精神并不意味着盲目牺牲,而是强调在合理范围内坚守内心的价值观。
四、总结
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气节与尊严的重视,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面对困境时,选择更高尚、更有意义的道路。在当今社会,这一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