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推敲成语解释】“推敲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典故。该成语原意是指对文字进行反复斟酌、修改,后来引申为对事情或问题的细致思考和反复琢磨。在日常生活中,“推敲”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写作、说话或处理事务时,对内容的精确性和表达方式的深入考量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推敲”一词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故事。据传,贾岛在创作《题李凝幽居》一诗时,对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一句中的“敲”字反复斟酌,最终决定使用“敲”,因为“敲”字更能体现深夜静谧中的一丝声响,增强诗句的意境。这一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,也使得“推敲”成为形容精细思考的成语。
二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解释 |
推敲 | 原指对文字的反复斟酌、修改;现多比喻对事情或问题的细致思考与反复研究。 |
三、用法举例
1. 书面语中:
- 写文章时要认真推敲每一个词句,确保表达准确。
- 他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多次推敲,才最终定稿。
2. 口语中:
- 这个方案还需要再推敲一下,不能太草率。
- 他一直在推敲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。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琢磨、斟酌、思量、考虑 |
反义词 | 草率、马虎、轻率、随意 |
五、总结
“推敲”不仅是一个文学术语,更是一种严谨的态度和思维方式。它强调在面对问题时,不应急于求成,而应细致分析、反复思考,以达到最佳的结果。无论是写作、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决策,“推敲”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