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馨竹难书的意思】“馨竹难书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事情的罪行极其严重,多到连竹简都写不完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,用来强调某人或某事的恶行之多、之深,难以用文字全部记载下来。
虽然“馨竹难书”在现代使用中较为少见,但其含义明确,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。它不仅可用于描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,也可用于批评某些人的恶劣行为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馨竹难书 |
拼音 | xīn zhú nán shū |
出处 | 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虽令不改,流毒天下,罄竹难书。” |
释义 | 形容罪行极多,连竹简都写不下,比喻罪行极重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严重的罪行或恶劣的行为 |
近义词 | 罄竹难书、罪大恶极 |
反义词 | 功德无量、善行累累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馨竹难书”最早见于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,原意是“即使写尽竹简也难以写完”,后来逐渐演变为“罄竹难书”,成为更常用的表达方式。尽管“馨竹”一词在现代较少使用,但其本义仍保留着“竹简”的象征意义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历史评价 | “他为害百姓,罄竹难书,最终被后人唾弃。” |
新闻报道 | “该企业多次违法排污,其行为罄竹难书。” |
文学作品 | “他的罪行罄竹难书,令人发指。”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避免滥用:由于“馨竹难书”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。
2. 语境恰当:适用于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,不宜用于日常口语。
3. 注意变体:现代更常用“罄竹难书”,“馨竹”更多作为古文中的修饰词出现。
五、总结
“馨竹难书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表达了对严重罪行的强烈谴责。虽然在现代语言中使用频率不高,但在特定语境下仍能发挥重要作用。理解其含义及使用方式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准确地传达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