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】“十面埋伏”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被多方包围、陷入困境的处境。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著名战役——楚汉相争时期的关键一战——垓下之战。
一、
“十面埋伏”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在楚汉战争中,刘邦联合韩信、彭越等诸侯,对项羽实施了全面围攻。最终,在垓下(今安徽灵璧)的决战中,刘邦用计将项羽包围于四面八方,形成“十面埋伏”的局面,使项羽孤立无援,最终兵败自刎。
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的谋略与策略,也成为了后世文学、戏剧、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题材。例如,著名的琵琶曲《十面埋伏》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的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典故来源 | 楚汉战争时期的“垓下之战” |
主要人物 | 项羽、刘邦、韩信、彭越 |
战役背景 | 楚汉争霸,刘邦联合各路诸侯对抗项羽 |
十面埋伏含义 | 形容被多方包围、陷入绝境的局面 |
历史影响 | 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与战略,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题材 |
文化延伸 | 如琵琶曲《十面埋伏》、京剧《霸王别姬》等 |
三、结语
“十面埋伏”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役,更是中国文化中智慧与策略的象征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,需冷静应对、善于谋划。同时,这一典故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,使其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