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顾颉刚生平简介】顾颉刚(1893年5月8日-1980年12月25日),原名顾诵坤,字颉刚,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、民俗学家、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之一。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与考证,尤其在“古史辨”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对传统历史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。
顾颉刚出身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,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。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,师从钱玄同、胡适等学者,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。他在学术上主张“疑古”,即对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持怀疑态度,提倡以科学方法重新审视中国历史。
他的代表作《古史辨》是其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,提出了“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”理论,认为古代历史是后人不断叠加和编造的结果,而非真实的历史发展过程。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,也引发了学界广泛的讨论。
顾颉刚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贡献,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,关注民间文化与民俗研究。他创办了《禹贡》杂志,推动了中国地理学与历史学的结合。晚年,他继续从事古籍整理与历史研究工作,直至去世。
顾颉刚生平简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姓名 | 顾颉刚 |
| 原名 | 顾诵坤 |
| 字 | 颉刚 |
| 出生日期 | 1893年5月8日 |
| 逝世日期 | 1980年12月25日 |
| 籍贯 | 江苏苏州 |
| 学历 | 北京大学毕业 |
| 职业 | 历史学家、民俗学家 |
| 主要成就 | 古史辨派创始人,提出“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”理论 |
| 代表作品 | 《古史辨》、《禹贡》杂志 |
| 研究方向 | 古代历史、民俗文化、古籍整理 |
| 影响 | 对中国传统历史观进行深刻反思,推动历史学现代化 |
顾颉刚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,其思想影响深远,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