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挂冠求去是什么意思】“挂冠求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古代典故,常用来形容官员因不满朝廷或官场腐败、不愿同流合污,而主动辞官归隐的行为。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人对清廉操守和人格尊严的重视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挂冠求去 |
| 拼音 | guà guān qiú qù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其后天下多事,士人多避世,遂有挂冠而去者。” |
| 含义 | 指官员辞官归隐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|
| 用法 | 多用于描述文人或官员的高洁志向 |
二、历史背景与演变
“挂冠求去”最早源于东汉时期,当时社会动荡,官场腐败,一些有识之士选择辞官归隐,以保全自己的名节。这种行为在后来成为一种文化象征,代表着对理想与操守的坚持。
- 东汉时期:王符等人主张清议,反对权贵,部分士人选择退隐。
- 魏晋南北朝:士人崇尚隐逸,如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也属于类似精神。
- 唐宋以后:这一成语逐渐被文人墨客广泛使用,成为表达高洁情操的象征。
三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挂冠求去”虽然不再指实际的辞官行为,但依然可以用来比喻:
- 对不良环境的拒绝
- 追求个人理想与道德原则
- 不愿妥协于现实压力
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,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。
四、总结
“挂冠求去”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一种行为方式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。它强调了个体在面对困境时,仍能坚守自我、保持操守的价值观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含义 | 辞官归隐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|
| 历史来源 | 东汉至唐宋时期的文化现象 |
| 现代意义 | 表达对理想与操守的坚持 |
| 文化价值 | 体现士人的高洁精神与独立人格 |
通过了解“挂冠求去”的含义与背景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理想与操守的追求,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,面对现实中的种种挑战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