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鲧怎么读什么意思】“鲧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,很多人在阅读古文或历史资料时可能会遇到。本文将对“鲧”的读音、含义以及相关背景进行简要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鲧”是古代中国神话与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角色,主要出现在《山海经》和《尚书》等文献中。它不仅是一个人名,也常被用来指代一种水神或动物形象。在字义上,“鲧”有“大鱼”或“水中生物”的意思,同时也象征着一种与水有关的神灵。
从读音来看,“鲧”读作 gǔn,声调为第三声,属于比较少见的汉字之一。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,但在文学、历史研究等领域仍有一定的出现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汉字 | 鲧 | 
| 拼音 | gǔn | 
| 声调 | 第三声(上声) | 
| 结构 | 左右结构 | 
| 部首 | 鱼部(左边) | 
| 本义 | 一种大鱼,或水中神兽;也指古代传说中的治水人物 | 
| 引申义 | 与水有关的神灵、治水者 | 
| 出处 | 《山海经》、《尚书·尧典》等古籍 | 
| 现代使用 | 较少用于日常交流,多见于古文、历史、神话研究等场合 | 
| 相关人物 | 鲧是禹的父亲,曾因治水失败被舜流放 | 
三、补充说明
在《尚书·尧典》中提到:“帝曰:‘咨!四岳,朕在位七十载,汝能庸命,巽朕位?’岳曰:‘否,德不嗣,惟乱,天命靡常。’帝曰:‘……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。’……帝曰:‘畴若予上下,使宅于民?’……帝曰:‘……弃,黎民阻饥,汝后稷播时百谷。’……帝曰:‘……鲧,绩用弗成。’”
这段记载表明,鲧曾被委以治水之任,但最终未能成功,因此被流放。他的儿子禹后来继承父业,成功治理了洪水,成为夏朝的奠基人。
四、结语
“鲧”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字,不仅是语言学上的研究对象,更是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重要符号。了解它的读音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背景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鲧”在不同文献中的具体表现,可参考《山海经》《尚书》等经典著作。
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