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牛充栋的故事】“汗牛充栋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书籍极多,多得连牛都累得出汗,堆满屋子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,反映了古人对知识的重视和对书籍的珍视。
一、故事背景
“汗牛充栋”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《送焦炼师序》。文中提到:“今之书,汗牛充栋。”意思是说,现在存放的书籍多得连牛都累得出汗,堆满了屋子。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,而是当时社会文化繁荣的真实写照。
在古代,书籍非常珍贵,尤其是手抄本,每本书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才能完成。因此,拥有大量藏书的人往往被视为有学识、有地位的象征。
二、故事内容
据传,唐朝有一位名叫韦述的学者,他一生酷爱读书,积累了大量的藏书。他的书房中摆满了各种典籍,不仅数量庞大,而且种类繁多,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。每当有人来拜访,都会被满屋的书籍所震撼。
有一次,一位朋友来看望他,看到满屋的书,不禁感叹道:“你这书可真多啊!”韦述笑着回答:“我这些书,确实不少,但都是我多年苦心收集的。”
后来,有人将这种“书多到牛都拉不动”的现象形象地称为“汗牛充栋”,并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用来形容藏书丰富或著作众多。
三、成语含义与用法
| 词语 | 含义 | 用法 | 例句 |
| 汗牛充栋 | 形容书籍极多,多得连牛都累得出汗,堆满屋子 | 多用于形容藏书量大或著作丰富 | 他家里藏书汗牛充栋,是远近闻名的藏书家。 |
四、延伸意义
“汗牛充栋”不仅仅是一个描述书籍数量的成语,它还蕴含着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。在古代,能拥有大量藏书的人往往是学者、官员或贵族,他们通过积累知识来提升自己,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。
如今,“汗牛充栋”虽然不再用来形容实际的书籍数量,但它依然被广泛使用,用来赞美一个人学识渊博、著作等身。
五、总结
“汗牛充栋”源于古代文人对书籍的珍视,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和文化的重视。它不仅是对书籍数量的描述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今天,我们虽然不再靠牛拉书,但“汗牛充栋”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表格总结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汗牛充栋 |
| 出处 | 唐代柳宗元《送焦炼师序》 |
| 故事人物 | 韦述(传说中的藏书家) |
| 含义 | 形容书籍极多,多得连牛都累得出汗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藏书量大或著作丰富 |
| 延伸意义 | 表达对知识的尊重与文化的传承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