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】为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,规范资产配置、使用、处置等行为,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,保障国家财产安全,国务院于2023年正式颁布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。该条例是对原有相关法规的整合与升级,旨在构建更加科学、系统、高效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。
一、条例主要
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》从资产的定义、管理职责、配置方式、使用管理、处置程序、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,明确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。以下是主要要点:
| 内容类别 | 核心内容 |
| 资产定义 | 包括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占有、使用的固定资产、流动资产、无形资产等。 |
| 管理职责 | 明确了财政部门、主管部门及单位自身的管理职责,形成三级管理体系。 |
| 配置原则 | 坚持“合理配置、节约使用、有效利用”原则,强调绩效导向和预算控制。 |
| 使用管理 | 强调资产使用效率,要求建立资产台账,定期清查盘点,防止资产流失。 |
| 处置程序 | 规范资产处置流程,包括申请、审批、评估、公开交易等环节,确保公开透明。 |
| 监督机制 | 引入审计、巡视、内部监督等多种监督手段,强化问责机制,提升管理透明度。 |
二、条例实施的意义
1. 规范管理流程:通过明确各环节的操作标准,减少管理盲区,提升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。
2.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:推动资产在单位间的共享共用,避免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。
3. 防范廉政风险:通过严格的审批和监督机制,降低国有资产流失和腐败风险。
4. 增强财政透明度:进一步推动政府财务信息公开,提升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的信任度。
三、执行建议
为确保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》的有效落实,建议各单位:
- 加强制度学习,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理解条例精神;
- 结合本单位实际,制定配套实施细则;
- 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,实现动态监管;
- 定期开展资产管理自查与评估,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。
结语
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》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迈出了规范化、制度化的重要一步。未来,随着条例的逐步落地,将进一步推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,为公共财政管理提供坚实保障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