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公仪休拒收鱼的原文和翻译】《公仪休拒收鱼》是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》的一则寓言故事,讲述的是齐国大夫公仪休拒绝接受别人送来的鱼,以此说明他清正廉洁、不贪图小利的高尚品德。下面将对原文进行整理,并附上翻译,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。
一、
《公仪休拒收鱼》是一则典型的古代廉政教育故事。公仪休作为一位官员,面对他人赠送的鱼时,拒绝接受,并阐述了其中的道理:如果接受了别人送的鱼,就会因利益关系而失去公正执法的权利,最终可能连自己都吃不上鱼。这体现了“清廉自律”的重要性,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道德操守的高度重视。
该故事语言简洁,寓意深刻,常被用来作为官员自我约束、廉洁奉公的典范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,国人献鱼而不受。 | 公仪休在鲁国做宰相,特别喜欢吃鱼,但有人送鱼给他,他却不接受。 |
| 其弟子谏曰:“夫子嗜鱼而不受,何也?” | 他的学生劝他说:“先生您爱吃鱼却不接受,这是为什么呢?” |
| 曰:“夫唯嗜鱼,故不受。夫即受鱼,必有下人;下人而能无失其理乎? | 他说:“正因为爱吃鱼,所以我才不接受。如果接受了鱼,就一定会有所偏袒;一旦偏袒,还能保持公正吗? |
| 失其理而贪于财,祸必及己。” | 如果失去了公正,又贪图钱财,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身上。 |
| 弟子曰:“今为相,可以自取,何必辞之?” | 学生说:“现在您是宰相,可以自己去获取,何必推辞呢?” |
| 曰:“夫惟相,故不能自取。夫即自取,人将我以法;我不以法,人将我以私。” | 他说:“正因为我是宰相,所以不能自己去拿。如果我自己拿了,别人就会用法律来制裁我;我不用法律,别人却会用私情来对待我。” |
三、结语
《公仪休拒收鱼》虽然篇幅不长,但其思想深刻,展现了古人对权力与道德关系的清醒认识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廉洁不仅是不贪图财物,更是保持公正、坚守原则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