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故意放火得到受害人谅解的案例】在司法实践中,刑事案件中受害人的谅解往往对被告人的量刑产生重要影响。尤其在一些严重犯罪案件中,如“故意放火”,若被告人能够获得受害人的谅解,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法律责任。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案例概述
1. 案例一:张某因家庭矛盾故意放火,事后向被害人道歉并赔偿损失,获谅解
- 张某因与邻居发生纠纷,情绪激动后故意放火,导致房屋受损,但未造成人员伤亡。
- 张某主动投案,如实供述罪行,并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。
- 被害人表示愿意原谅张某的行为。
- 法院综合考虑其悔罪态度及赔偿情况,依法对其从轻处罚。
2. 案例二:李某因经济困难实施放火行为,事后积极补救并取得谅解
- 李某因无力偿还债务,为报复社会而故意纵火,造成公共财产损失。
- 在事件发生后,李某主动协助灭火,并赔偿了相关损失。
- 被害单位出具书面谅解书,表示愿意接受其赔偿并不再追究责任。
- 法院根据其认罪态度和赔偿表现,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,缓期执行。
3. 案例三:王某因情感纠纷放火,经调解后获得被害人谅解
- 王某因感情问题对前女友不满,故意放火焚烧其住所。
- 事件发生后,王某主动联系被害人,表达悔意,并支付高额赔偿金。
- 被害人考虑到王某的悔过态度,出具谅解书。
- 法院结合案件情节,依法减轻处罚。
二、案例总结表
| 案例编号 | 案件类型 | 行为人姓名 | 犯罪动机 | 行为后果 | 受害人是否谅解 | 处罚结果 |
| 案例一 | 故意放火 | 张某 | 家庭矛盾 | 房屋受损(无伤亡) | 是 | 有期徒刑两年,缓刑 |
| 案例二 | 故意放火 | 李某 | 经济困难 | 公共财产损失 | 是 | 有期徒刑三年,缓刑 |
| 案例三 | 故意放火 | 王某 | 情感纠纷 | 住宅被烧毁 | 是 | 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,缓刑 |
三、法律分析
在故意放火案件中,虽然该行为本身属于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,但若被告人具备以下情形,法院可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:
- 自首或坦白;
- 积极赔偿受害人损失;
- 获得受害人书面谅解;
- 有悔罪表现,未造成严重后果。
因此,在实际司法操作中,受害人的谅解是影响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,但也需结合具体案情综合判断。
结语:
故意放火虽属重罪,但在特定情况下,若能获得受害人的谅解,仍有可能获得较轻的刑事处罚。这体现了我国刑法中“宽严相济”的司法理念,也鼓励犯罪分子主动悔过、承担责任,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