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公文中备注的格式】在公文写作中,备注是用于补充说明正文内容的一种辅助性文字,通常用于对文件中的某些事项进行解释、说明或提醒。虽然备注不是公文的核心内容,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。正确的备注格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规范性和可读性,还能避免因信息缺失而产生的误解。
一、备注的基本作用
1. 补充说明:对正文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,如政策依据、适用范围等。
2. 提示事项:提醒相关人员注意重要事项,如截止时间、审批流程等。
3. 注明权限:说明文件的发布权限、适用对象或执行层级。
4. 澄清疑问:对可能产生歧义的内容进行明确解释。
二、备注的常见格式要求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
| 位置 | 一般位于公文末尾,紧接在正文之后,标题之下或落款之前 |
| 标题 | 可以使用“备注”作为标题,也可根据内容使用“说明”、“附注”等 |
| 语言风格 | 简洁明了,避免使用模糊或不确定的表述 |
| 字体字号 | 与正文保持一致,通常为仿宋或宋体,字号为3号 |
| 编排方式 | 单独成段,不加编号,与正文之间空一行 |
| 使用场景 | 常见于通知、通报、请示、报告等公文类型 |
三、备注的撰写原则
1. 准确性:确保备注内容真实、准确,不得随意添加未经核实的信息。
2. 简洁性:避免冗长,突出重点,使读者一目了然。
3. 规范性:遵循相关公文格式标准,符合单位内部的发文规定。
4. 实用性:备注应具备实际指导意义,帮助接收方正确理解并执行。
四、示例说明
示例1:通知类公文备注
> 备注: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生效,请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。如有疑问,请联系办公室张主任(电话:12345678)。
示例2:请示类公文备注
> 备注:以上请示,如无不妥,请批示。
示例3:报告类公文备注
> 备注:本报告提交时间为2025年4月5日,如需进一步资料,请联系王科长。
五、注意事项
- 备注内容不宜过多,避免喧宾夺主。
- 不宜使用“特此说明”、“以上内容仅供参考”等模糊表达。
- 若涉及多个事项,建议分条列项说明,增强条理性。
通过合理设置和规范使用备注,可以有效提升公文的严谨性与可操作性,为后续工作提供清晰指引。在日常办公中,应重视备注的撰写质量,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
